小心淋球菌性结膜炎及你双目失明
淋球菌性结膜炎是一重的急性结膜炎症,可因淋菌性眼炎或角膜白斑而失明,必须及时正确地诊断和治疗。目前性病的发病率又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因此淋菌性结膜炎也将成为不可忽视的眼科急症之一。

淋球菌引起的结膜炎潜伏期为10至72小时。该疾病可分为新生儿型和成人型两种类型。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通常是由于感染了淋病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分泌物进入婴儿的眼睛而引起的。极少数情况下,感染可能发生在母亲怀孕期间。初期症状表现为轻度结膜炎,随后快速发展为结膜的重充血,结膜表面粗糙,并可能形成假膜。眼睑会显著肿胀并紧闭,结膜囊内会积聚大量脓性分泌物,甚至在医生进行检查时,脓液可能会溅到检查者的眼睛上。
淋球菌性结膜炎的症状
角膜上皮荧光素点状着色很常见,因脓性分泌物的毒性反应所致。如果病性继续加重,则有角膜边缘黄色浸润,快速发展为角膜边缘溃疡甚或穿孔,终因全眼球炎和角膜白斑而失明。边缘性角膜溃疡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类似于边缘角膜融解综合征。
因此认为淋球菌性结膜炎是因免疫介导的超敏反应所致,炎性细胞从角膜缘血管进入角膜实质,中性粒细胞及酶为造成角膜实质的融解因素。多为自身感染。或他人尿道分泌物感染,其临床表现类似于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
淋球菌性结膜炎如何治疗?
由于淋球菌性结膜炎是一发病急,进展快速且可致盲的眼疾,因此必须及时诊断和治疗。当遇有可疑病人时,应立即做结膜刮片,在姬姆萨染色的刮片中有大量中性多形核粒细胞,革兰染色可见典型的革兰阴性淋病双球菌。
同时应立即做结膜囊分泌物的微生物学培养。并应排除其他性病如梅毒和衣原体的混合感染。目前结膜囊微生物培养的淋菌耐青霉素菌株为B-乳酰胺酶(lactamase)阳性,对头孢甲氧霉素敏感。
有效预防淋菌性结膜炎
新生儿结膜囊使用1%硝酸银滴眼液是预防淋菌性结膜炎的有效手段,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刺激性,现今应用已显著减少,逐步被抗菌素眼药水所取代。女性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往往不明显,因此进行产前检查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发现有淋病患者,务必进行积极治疗,以避免对新生儿造成感染。淋菌性结膜炎属于接触传播的眼部疾病,患者应当进行隔离。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医生对患者进行检查时,务必佩戴防护眼镜,以防止眼部分泌物意外溅入眼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