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出血应该如何治疗和用药?
在大多数病例,玻璃体出血的自发吸收需要4~6个月时间,虽然视膜前出血可在数天至数周之间约会散。因此,在开始治疗之前,一般认为应观察3~4个月,如果在这期间玻璃体混浊没有明显减轻,说明自发吸收缓慢或完全吸收的可能性较小。

药物治疗旨在促进生命液的吸收,但目前尚未有任何药物被确认具备显著疗效。由于玻璃体出血的个案差异较大,进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以评估特定药物或非手术疗法的结果变得相当困难。文献中较为常见的报告是尿激酶的玻璃体内注射。尿激酶的作用机制在于,它能够启动血块中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从而使血块溶解并碎裂,同时可能增强眼部微血管的通透性,促进生命液的吸收。该玻璃体注射可在散瞳和局部麻醉下进行,并通过牵引缝线固定眼球,术前可口服0.5g的醋氮酰胺以降低眼压。在注射之前,也可以进行前房穿刺以软化眼球,然后通过睫状体平部向玻璃体内注射0.3ml的尿激酶(25000ploug单位,溶于蒸馏水)。若在6至8周后玻璃体仍然不透明,则可以再次进行注射。尿激酶注射后,常见前房积脓现象,通常需要3至6天才能消退。同时,眼压可能会出现短暂升高,术后1至2周内可口服醋氮酰胺0.25g,每日四次。Campman-Smith对27例(34只眼)进行治疗,结果显示10只眼视力有所提升,10只眼没有变化,3只眼的情况恶化。陈道瑜等采用结膜下注射的方法,疗效与上述结果相似。在动物实验中,Koziol等对猴子的玻璃体内注射尿激酶(22500CTA单位),结果显示对玻璃体内生命液的清除并无明显结果。在没有经过严格病例对照的报告中,对于出血吸收缓慢的患者,采用尿激酶6000至10000IU进行球旁注射,每周一次,共8至10次,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其他药物,包括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复方中草药制剂,如复方丹参液和复方樟柳碱,也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其疗效尚待进一步评估。
物理疗法
曾有研究探讨利用超声波技术来治疗玻璃体出血,但实验结果显示,标准剂量的超声波并未能加速生命液的吸收。Coleman等学者认为,超声波可能有助于促进玻璃体膜的吸收。氩激光也曾被尝试用于击打玻璃体内的血块,能够使血块气化、松解,从而导致红细胞破裂,并增强巨噬细胞的活性,加速生命液的吸收。然而,这种方法可能仅适用于那些具有明显血块且周围介质清晰的病例。
手术治疗
玻璃体切除术适宜于眼外伤(如挫伤、裂伤、穿孔伤或破裂伤)引起的玻璃体出血病例。
1、眼外伤性玻璃体出血的早期玻璃体切除术 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伤后1~2周内手术较为适宜,此期切除眼的血块和炎性产物,能避免生命液对创伤修复过程的过度刺激,减少眼内纤维组织增生和牵拉性视膜脱离发生的机会,视力恢复的可能性较大。
2、术中或术后出血的处理 有报告说明在灌注液中加入凝血酶能降低出血的发生率。6-氨基已酸对预防术后出血有一定作用。少量术后玻璃体出血可不作特殊处理,一般能很快吸收;较多时,可采用灌吸法或气液交换将血块吸出。
周边部视膜冷凝术
已试用于重的糖尿病性视膜病变合并玻璃体出血,而已不适合作玻璃体手术的病例,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玻璃体生命液的吸收,同时凝固了部分视膜组织,对控制病情有一定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