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眼睛的结构吗?
眼睛是人体的一个重要感觉器官,从外界传入大脑信息的70%-80%来自眼睛。

人的眼睛近似球形,位于眼眶内。正常成年人其前后径平均为24mm,垂直径平均23mm。前端突出于眶外12--14mm,受眼睑保护。
眼睛的构造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眼球、视觉传导路径(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以及眼部附属结构(包括眼睑、眼外肌、泪腺等)。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它们就像是灯泡、电器和灯罩的组合。眼球负责接收外界的光线刺激,视觉传导路径则将光波信息经过处理转化为视觉信号,传递至大脑的视觉处理中心,从而形成视觉形象,而眼部附属结构则主要负责保护眼球及视觉传导路径的正常运作。
在这些结构中重要的当数眼球了,下面重点介绍它的构造。眼球包括眼球壁、眼内腔和内容物、神经、血管等组织。
1、 眼球壁主要分为外、中、内三层。
眼球的外层由角膜和巩膜构成。前1/6部分为透明的角膜,其余5/6则为白色的巩膜,通常被称为“眼白”。眼球的外层主要负责维持眼球的形状并保护眼内组织。角膜是信息接收的首要入口,位于眼球前部,透明的角膜允许光线通过并进入眼内。角膜呈现出轻微的椭圆形,向前微微突出。其横径约为11.5—12mm,垂直径大约为10.5—11mm。周边厚度约为1mm,而中央部分的厚度为0.6mm。角膜前方覆盖有一层泪液膜,主要功能是防止角膜干燥、保持其光滑度以及维持光学特性。角膜内含有丰富的神经纤维,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角膜不仅是光线进入眼球并折射成像的重要结构,还起到保护作用,并且是感知人体知觉的重要区域。巩膜则由致密的胶原纤维构成,呈不透明的乳白色,质地相当坚韧。
中层又称葡萄膜,色素膜,具有丰富的色素和血管,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
虹膜:呈现环状结构,位于葡萄膜的前方,位于晶体的前方,表面有辐射状的褶皱,称为纹理,且表面存在不规则的隐窝。不同种族的个体虹膜颜色各异。中央有一个直径约2.5-4mm的圆形开口,称为瞳孔。睫状体前端与虹膜根部相连,后端则与脉络膜相接,外侧与巩膜相连,内侧则通过悬韧带与晶体的赤道部分相连接。脉络膜位于巩膜与视膜之间,负责为视膜的外层提供生命液循环和营养,其丰富的色素具有遮光的作用。
内层结构为视膜,这是一层透明的膜,是视觉信息传递的首要环节。它具备极为精细的络构造以及丰富的代谢和生理功能。视膜的视轴正对的终点为黄斑中心凹。黄斑区域是视膜上视觉为敏锐的特殊部分,直径大约为1-3mm,中央有一小凹,即中心凹。黄斑鼻侧约3mm处有一个直径为1.5mm的淡红色区域,被称为视盘,也被称为视乳头,这是视膜上视觉神经纤维汇聚并向视觉中枢传递的出眼球位置。由于该区域没有感光细胞,因此在视野中呈现为固有的暗区,被称为生理盲点。
2、 眼内腔和内容物
眼内腔包括前房、后房和玻璃体腔。 眼内容物包括房水、晶体和玻璃体。三者均透明,与角膜一起共称为屈光介质。
房水由睫状突产生,有营养角膜、晶体及玻璃体,维持眼压的作用。
晶体为富有弹性的透明体,形如双凸透镜,位于虹膜、瞳孔之后、玻璃体之前。
玻璃体为透明的胶质体,充满眼球后4/5的空腔内。主要成分为水。玻璃体有屈光作用,也起支撑视膜的作用。
由角膜、虹膜、房水、晶体和玻璃体等共同组成了一个接收光线的精密的光学系统。

3、视膜
视膜是一种薄而复杂的结构,紧贴在眼球的后壁,负责传递来自视膜感受器的神经信号。这些信号通过视膜表面的神经纤维,沿着视神经传送到其出口。视膜的分辨率并不均匀,在黄斑区域,其分辨能力为突出。视膜主要由三层构成。前列层是感光细胞层,负责光感应,包含锥体细胞与杆体细胞。第二层被称为双极细胞层,约有10到数百个感光细胞通过双极细胞与一个神经节细胞连接,承担联络功能。第三层是神经节细胞层,专门负责信号的传导。
从光学观点出发,视膜是眼光学系统的成像屏幕,它是一凹形的球面。视膜的凹形弯曲由两个优点:(1)眼光学系统形成的像有凹形弯曲,所以弯曲的视膜作为像屏具有适应的结果, (2)弯曲的视膜具有更广宽的视野。
4、视膜上像的形成
人类的眼睛犹如一部精密的相机。外界的光线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的折射,终在视膜上形成图像。物体上每一个光点在进入眼球后,会聚焦在视膜的不同位置,这些点在视膜上形成了左右颠倒、上下反转的影像。然而,由于“心理反转”的作用,我们所感知到的物体并不是倒置的影像,而是以自然状态呈现的正立图像。
当人们用眼睛观察不同距离的物体时,为了在视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眼睛的晶状体需要进行调节。晶状体是一种透明的结构,其形状类似于两个凸透镜,呈扁圆形,中间较厚,边缘较薄,且具有良好的弹性。随着观察物体距离的变化,晶状体前方的曲率半径会自动进行精细调整,以确保能够形成清晰的视觉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