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强度红光可有效控制儿童近视进展
发布时间:2024-01-13 13:21:02
编辑:理想点亮
阅读量:
近期,一项由多个中心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在国内进行,旨在评估低强度重复红光疗法对控制儿童近视进展的效果。该研究结果于2021年12月1日在眼科卓越期刊Ophthalmology上预发表。
这项研究采用了低强度重复红光疗法作为干预措施,旨在控制儿童近视的发展。研究团队对参与者进行了随机分组,其中一组接受了低强度重复红光疗法,而另一组则接受了安慰剂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接受低强度重复红光疗法的儿童近视进展得到了有效控制。与安慰剂组相比,接受红光疗法的儿童近视度数增长较慢。此外,红光疗法组的儿童眼轴长度增长也相对较缓慢。
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低强度重复红光疗法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控制儿童近视进展的方法。这一干预措施有望为儿童近视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然而,需要进一步研究来验证这一方法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总的来说,这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为控制儿童近视进展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低强度重复红光疗法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措施,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其效果和安全性。该研究结果的发表对于儿童近视的治疗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这项研究是为期一年的多中心、随机、平行、单盲临床试验。研究共纳入264名散瞳后等效球镜为-1.0D到-5.0D且任一眼矫正视力≥1.0(Snellen decimal)的8-13岁儿童,其中119名儿童被随机分配到干预组(红光+框架眼镜),145名儿童被分配到对照组(框架眼镜)。该研究于2019年7-8月进行了基线评估,并在基线后的第1、3、6和12个月(2020年8月为研究终点)进行了访视计划。主要研究终点是相对于基线的眼轴变化,在两组之间用变化差值/对照组变化值表示红光控制效果。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散瞳后等效球镜的变化。
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ITT数据集进行统计分析,仅使用右眼数据。若右眼数据缺失,将使用左眼数据(n=6)。研究人员运用混合效应模型来评估控制效果。在该模型中,不同访视计划时点的主要终点变化值被设定为因变量,分组变量、访视时点变量和分组*访视时点变量交互项被设定为固定效应,基线眼轴、性别和基线年龄被设定为协变量,受试者个体被设定为随机效应。此外,研究人员还运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了控制效果与依从性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
在12个月的观察期内,红光干预组的眼轴平均增长为0.13mm,而对照组的平均增长为0.38mm。两组之间的平均差异为0.26mm,这意味着红光疗法可以延缓近视进展的速度,达到了69.4%的效果(95%CI:0.20 ,0.31)。此外,在红光干预组中,有39.8%的近视儿童在第一个月时出现了超过0.05mm的眼轴回退。在第3、6、12个月时,具有临床意义的眼轴回退占比分别为29.2%、32.9%及21.6%。在次要结局方面,12月份,红光干预组的散瞳后球镜度数(SE)平均进展为-0.20D,对照组平均进展为-0.79D,两组平均差异为-0.59D(95%CI:-0.72,-0.46)。这意味着红光疗法可以延缓76.6%的近视进展。红光干预组在第1、3、6、12月时,球镜度数(SE)回退超过0.25D的占比分别为15.1%、17.9%、15.8%及18.9%。
在依从性方面,红光干预组的中位依从性为75%(四分位数间距:14.1%,112.1%)。当依从性从低于50%提升至75%时,眼轴增长延缓率从44.6%提升至76.8%,屈光度控制率从41.7%增长至87.7%。在整个试验周期中,未观察到严重的副作用。有2人报告称“红光太刺眼”,另外有3人报告无法按照要求进行红光照射,其中1人改为接受角膜塑形镜治疗。研究结论
该研究显示,在8-13岁近视儿童中,重复低强度红光疗法可有效控制儿童近视进展。作为一种新的替代疗法,红光疗法具有良好的用户接受性且未观察到功能性和结构性损伤。然而,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来探索红光疗法的长期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较好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