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内隐斜视治疗新方法 | 儿童斜视需要怎么治疗
斜视,是指两眼视轴不正,有偏内、偏外或上、下不正的情形。正常人的两眼视物应是正而平行的,当注视一个物体的时候,此物体的影像即分别落在两眼视膜的视黄斑中心凹上,再经过大脑的融像能力,才使两眼所见的影像合而为一。斜视的患者因为眼位不正,其注意一个物体时,此物体影像于正常眼落在视膜中心凹上,斜视眼眼则落在中心凹以外的位置,如此视物就会出现复视情形;一眼影像受到抑制,丧失两眼之单一视机能与立体感,有的还会导致视力发育不良而造成弱视。因此,斜视不仅是美观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若不及时治疗,常会造成无法弥补的视觉功能异常与弱视。
斜视一般可分为内斜视、外斜视与上下斜视
(一)内斜视:一般俗称斗鸡眼。眼位向内偏斜。临床上可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斜视。在出生至内发生者称之为先天性内斜视。偏斜角度通常巨大。后天性内斜视又分为调节性与非调节性,调节性内斜视常发生在2-3岁左右,通常会伴有中高度远视,或是异常的调节内聚力与调节比率;非调节性内斜视则和调节力与屈光状态无关。
(二)外斜视:即眼位向偏斜,一般可分为间歇性与持续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因病人具有较好的融像能力,大部份的时间眼位可由融像能力维持在正常的位置,只有偶而在阳光下或疲乏不经心的时候,才表现出外斜的眼位。有些儿童为了避免外斜眼位引起的复视,在大太阳常会闭一只眼睛。间歇性外斜视常会发展成持续性外斜视,而偶而出现外斜视的情形变成终目持续的外斜视。
儿童内隐斜视的治疗
1、手术治疗
儿童内隐斜视的治疗:手术原则是当儿童远视内隐斜大于近视内隐斜时,进行双眼外直肌缩短手术;当儿童近视内隐斜大于远视内隐斜时,进行双眼内直肌后移手术。内直肌每后移1mm大致可矫正4~6△,波动范围为2△;外直肌缩短1mm大致可矫正3~4△,波动范围为2△。
2、散瞳验光
儿童内隐斜视的治疗方法之一是进行散瞳验光。如果患有远视,应该充分矫正以减轻调节力和辐辏,对于有散光或屈光参差的患者也应该进行矫正,以提高视力。对于近视的患者,应该在低度矫正下争取到更好的视力,因为视力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双眼视功能及融合反射,同时对治疗内隐斜视也有积极作用。
儿童内隐斜视的预防
上文所述为关于儿童内隐斜视治疗的相关内容,同时也需要重视预防和保健工作。婴幼儿时期,双眼视觉反射处于不稳定状态,随后逐渐稳定,5岁左右基本稳定,8岁时波动期基本结束,若没有重障碍,则将终身保持稳定。然而,在这一不稳定阶段,任何影响双眼单视觉的障碍都可能引发斜视,而任何形式的斜视都会导致双眼单视功能丧失。
在这个阶段,双眼单视功能的稳定性较差,很容易丧失也很容易恢复。一旦发现斜视问题,应尽早就医,及时进行治疗。这样不仅可以矫正斜视,还可以帮助恢复双眼单视功能的丧失或发育不良,从而实现功能性舒缓的很不错结果。
相反,若错过了治疗时机,错过了视功能发育期,那么双眼单视功能将无法恢复,骨骼可能会出现畸形,代偿头位也无法纠正。即使之后进行斜视手术矫正,结果也仅限于外观上的改善,而且缺乏双眼单视功能这种“粘合剂”作用,再次出现斜视的风险仍然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