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雾霾天气下眼睛护理技巧分享|如何正确看护眼睛保护视力
对于孩子模糊的视力问题,家长们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些家长会选择为孩子配备眼镜,有些家长则相信孩子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来改善视力,还有一些家长甚至考虑让孩子接受激光手术作为“后盾”,这可能导致对孩子视力问题的忽视。
在大街上,经常可看到稚嫩的鼻梁上,令人心疼地架着一副厚厚的“啤酒瓶底”,这种现象在青少年人群中越来越常见。
针对儿童模糊视力问题,家长们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些人选择配戴眼镜,有些人相信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来改善,还有人考虑激光手术作为“救星”。然而这些做法可能会导致误区,错失治疗时机,导致孩子过早戴上眼镜。这不仅影响他们的日常活动,也会影响未来发展。保护青少年视力已经成为社会亟需关注的问题。2007年1月1日迎来崭新的24小时,本版祝愿读者新年快乐、健康平安,同时提醒大家:重视孩子们的视力健康,让他们的眼睛更加明亮。
根据很多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发布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我国青少年的视力不良检出率在过去5年持续增加,已经和肥胖问题一同成为青少年健康面临的重要挑战。
报告显示,各学段城乡学生视力不良率分别为:小学生31.67%,初中生58.07%,高中生76.02%,大学生为82.68%。
从增长幅度看,所有学段学生视力不良率都有明显增加。其中小学生和初中生近视人数分别增长了8.5%和8.7%,成为各学段中涨幅大的两个群体。
青少年弱视问题更容易被大家忽视
华夏各地的弱视发病率通常在3%~4%之间,目前约有三亿多儿童,估计患有弱视的儿童超过一千万。针对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前列附属医院儿科主丨任医师、我国有名儿童眼科医生郭静秋——
什么叫弱视
所有眼部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而是主要由功能因素引起的远视力矫正视力低于0.9的情况都被定义为弱视。换言之,孩子的眼睛不仅在家长和老师们看来没有红肿,而且眼科医生通过常规检查方法,如裂隙灯、眼底镜等也无法发现眼球本身有明显病变,然而经过散瞳验光,佩戴适当的矫正眼镜后,视力仍无法达到正常水平,这种情况被称为弱视眼。
弱视和近视、远视、散光
近视、远视、散光等眼科疾病统称为屈光不正,常与弱视同时存在,并且常常是产生弱视的原因之一。但弱视与屈光不正不是同一种病情,其主要不同点是弱视眼佩戴合适的矫正眼镜后视力不能达到正常,除戴眼镜外尚需进行其他治疗,视力才有可能逐渐提高至正常;而屈光不正者佩戴适当的眼镜后视力即可达到正常,无需其他治疗。
常见影响视力器质性病变
角膜病变:瘢痕,皮样瘤、圆锥角膜等。
晶体混浊:先天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以及继发于其他眼或全身疾病的白内障……
玻璃体混浊:出血、残存的原始玻璃体或透明动脉、机化……
眼底病变:视神经萎缩、视乳头缺损或发育不良、黄斑发育不良、黄斑缺损、先天锥细胞发育不良、膜脱离、眼底出血、瘢痕及炎症等等。
弱视与器质性病变是否同时存在
弱视被认为是一种功能障碍,通过及时的、适当的疗法,视力可能会恢复或部分恢复。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视力下降通常是不可逆的,但有时会与弱视同时存在。举例来说,眼底存在先天异常的患者,经过佩戴矫正眼镜和接受弱视治疗后,视力可能会恢复或达到正常水平。因此,对于存在器质性病变的患者,也可以尝试治疗,以观察治疗结果。
此外,角膜、晶体混浊本身属于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视力低下包括器质性和功能性两个部分,混浊本身会对视力产生影响,混浊也会使患眼无法接收正常的形觉刺激,从而导致形觉剥夺性弱视,因此在进行了角膜移植或晶体摘除后,视力仍无法恢复正常。
此外,当前对弱视的界定中所提到的器质性病变,仅仅指的是可以通过常规检查发现的病变。实际上,在常规检查中,微观结构(包括细胞或亚细胞结构)的变化是无法被发现的。
弱视如何发生
新生儿出生时,眼球和大脑尚未完全发育,因此视力较差,只能对强光产生反应,即仅具有光感。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视觉系统快速发育,视力逐渐改善。通过电生理手段检查可得知,婴幼儿在一岁左右时,视力几乎接近成人水平。但如果在这个阶段,双眼或单眼受到某些不良因素的干扰,影响了眼到大脑皮层的视觉通路发育,就有可能导致弱视的产生。
引起弱视的常见原因如下
1、屈光不正
这类小患者天生就患有重的远视和散光,个别还伴有高度近视;两眼的屈光度相近或相等,双眼视力往往也接近或相等。这些孩子,如果不戴合适的眼镜,看外面的所有地区就像使用未调焦的相机拍摄的照片一样模糊不清,这会导致眼睛传入大脑的信号不正常,影响眼到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这一神经通路的发育,从而引发弱视。这种弱视被称为屈光不正型弱视。只要佩戴适当的矫正眼镜,这种类型的弱视视力通常可以逐渐改善,同时可以考虑进行视觉刺激仪训练或短时间交替遮盖加精细活动,疗程可能会缩短。
2、屈光参差
有些小朋友,他们存在屈光不正的情况,但一只眼睛的视力较低,另一只眼睛的视力较高,这种情况被称为眼科术语中的屈光参差。这些孩子中,视力较低的眼睛可以清晰地看到物体,而视力较高的眼睛看东西却模糊不清。当两只眼睛同时聚焦在一个物体上时,传入大脑的信号不一致,在大脑的视觉皮层中形成两个不同清晰度的图像,大脑无法将它们合成为一个整体,因此视觉中枢主动抑制了模糊的图像,只对清晰的图像作出反应。久而久之,视力较差的那只眼睛就会变得虚弱,这就是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原因。
3、斜视
斜视是常见的弱视原因之一。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存在斜视或曾经有过斜视的情况,并且通常伴随着屈光不正或者屈光参差的情况。斜视的孩子在观察物体时,可能会出现复视或视觉紊乱的情况,即看到物体的影像重叠或成双。那么,这种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当斜视的孩子用一只眼睛观察物体,比如一张桌子时,桌子的影像会在这只眼睛的黄斑区形成,而另一只眼睛由于位置不正常,桌子的影像会落在黄斑区旁边的膜上。这样,不同部位传入大脑的冲动会导致大脑中出现两个影像,从而产生复视现象。另一方面,桌子旁边的椅子的影像会落在斜视眼的黄斑区,而这两个不同来源的冲动在大脑中的同一部位相遇,导致桌子和椅子的影像重叠在一起,形成视觉紊乱。由于复视和视觉紊乱带来的不适感,孩子的大脑皮层会主动抑制来自斜视眼的冲动,这导致了斜视眼的视力下降,进而造成了弱视。
4、形觉剥夺
这是指在出生早期由于某些原因,影响了进入眼的光刺激,使该眼不能产生正常的冲动,也就没有正常的冲动传入到视觉中枢,使眼到视中枢的通路发育受影响,从而产生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与前几种相比,程度重,治疗困难,疗效差。
5、手术外伤
出生后早期眼部手术或外伤后不适当地遮盖一眼为常见的原因。例如,南大医疗中心治疗过一例弱视儿童,是这型弱视的典型病例;患者于出生后一百天时因右眼睑血管瘤切除成型术而缝合眼睑,术后一百天剪开睑缘后发现右眼斜视。四岁半来该医院就诊,右眼矫正视力0.1,左眼1.0。经医师、家长共同努力积极治疗后,视力提高到0.9。
这一病例强调了在婴幼儿阶段(特别是半岁以内),对于治疗眼部疾病需要谨慎,尤其是在单眼遮盖的情况下。医生和家长都应该警惕遮盖可能导致的视觉剥夺性弱视。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到2~3岁,视觉系统逐渐成熟,发生视觉剥夺性弱视的风险大大降低,即使发生了这种情况,治疗也更容易有效。
6、先天性发育不全
先天性上睑下垂、先天性白内障等等也是常见的引起视觉剥夺性若弱视的原因。目前,由于多数家长与某些眼科医生对弱视知识了解不足,常常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以致丧失了治疗机会。先天性上睑下垂若遮挡瞳孔区,则需尽早手术。先天性白内障,尤其是单眼性,常因为患儿有一眼有正常视力,不影响看东西而被忽略,有时发现了,某些医师也因“孩子过小、全麻有危险”为理由,不给及时手术而失去治疗机会。为争取获得有用视力,单眼先天性白内障出色在出生后一周手术,迟不能超过出生后三至四个月,术后还必须给予屈光矫正、弱视治疗。双侧先天性白内障若晶体混浊程度相同,则在前列只眼术后1~3周内,对另一眼手术,否则,后手术的眼视力就不能很不错提高。
患有先天性弱视的情况较为罕见。所谓“先天性”即指出生时即存在,病因尚不明确。有观点认为可能与新生儿时期眼底和视觉通路出血有关,极少数患儿伴有微小的先天性眼球震颤。这类弱视的治疗结果相对较差。
弱视有哪些危害
弱视的危害在于:患者不仅视力低下,而且没有完善的双眼视力功能通读确切的立体感。
发现各地弱视的发病率多在3%~4%。我国约有三亿多儿童,估计弱视儿童在一千万以上。
弱视的重性在于其属于一种发育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治疗结果逐渐减弱,舒缓可能性降低,成年后则难以舒缓。相关研究总结了936例弱视儿童的治疗结果,结果显示7岁前舒缓率高达82%~83%,而7岁以上的儿童弱视舒缓率仅为46%~64%,两组舒缓率存在显著差异。小儿至13岁后,眼睛和大脑皮层神经通路基本发育成熟,视力改善的机会极低,更不用说建立完整的立体视觉了。
弱视的重性更在于这种病常常不被家长和老师们所重视。前面已经提到弱视眼不红不疼,除有斜视者外,外观没有明显改变,相当一部分孩子有一只眼视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所以就不影响他们玩耍、学习,家长和老师们并不能察觉到孩子有视力问题,直到学校检查视力时才被发现。这样,不仅失去了治疗的很不错时间,影响了疗效,而且,由于经常要看病和治疗,与学习之间产生了矛盾,就不能按照医生要求做治疗,影响疗效,甚至由此中断治疗。尤其是重度弱视的孩子,在遮盖好眼后,患眼视力太低,不能看清黑板,不能完成家庭作业,也不能与小朋友们一起踢球、玩耍,所以大多数要放弃治疗,若能早期发现,解决于学龄前,就不会有这样的矛盾了。
如何早期发现弱视
正如之前所提及的,年龄是影响弱视治疗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初治年龄越小,疗效越高。因此,提高舒缓率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那么,如何才能够及早发现患有弱视的儿童呢?
首先家长应当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发现潜在线索,为眼科医生提供宝贵的依据。孩子在阅读时喜欢将书放得非常近;观看电视时总是靠得很近;经常眯着眼睛看东西;或者扭头用单眼观察;或者将脸转向一侧,眼睛斜视另一侧;在强光下闭一只眼;出现斜视现象;孩子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比同龄儿童迟钝;或者在陌生环境中(比如在朋友家里)表现不如在熟悉环境中自如;当东西掉在地上时,伸出双手摸索寻找,这些情况都有可能是视力问题的表现,极有可能存在弱视或其他眼部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