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眼三生三世:青光眼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青光眼这种疾病可能还没有像近视、白内障那样为大家所熟知,但它却是导致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仅次于白内障,全 球范围内广泛存在。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光眼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前世
青光眼,即glaucoma,源自希腊语“glaukos”,意为“淡蓝”、“蓝灰”。早在公元前400年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就提到了这个疾病。在我国,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也有关于青盲眼病的记载,但这个病名包含了其他一些眼底疾病。直到元明时期,才将“青盲”明确区分出来。现代医学根据患者患病和失明的特征表现,将“glaucoma”翻译为“青光眼”。青光眼病发展至后期时,疾病表现为整个角膜水肿,眼球呈淡绿色或蓝紫葡萄色(见图1、图2)。
随着对青光眼研究认识的不断深入,在当代,青光眼的内涵不断地丰富。一些书籍,尤其是来自欧洲大陆的,将具有眼球内压力(即眼压)升高共同特点的一组疾病定义为青光眼;而在主要来自英语国 家的文献中,只是将产生视神经损伤和视功能损害的这类疾病定义为青光眼。而在亚 洲,青光眼的定义则超出了上述范畴,还包括了具有眼部特征、可能发生眼压升高的临床前期闭角型青光眼。因此,目前国内的青光眼定义为:一组威胁和损害视神经视觉功能的临床症候群或眼病,主要与病理性眼压升高有关。换句话说,当眼压超过了眼球内组织,尤其是视网膜神经所能承受的程度时,会对眼球内各组织,尤其是视神经功能造成损害典型的表现是视神经乳头的凹陷性萎缩(图3)和视野的特征性缩小(图4)。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治疗,视野可能完全丧失,导致失明。然而,目前的医学技术水平无法逆转和恢复这种失明。
医学界对于青光眼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然而,在早期预防和早期发现方面,我们仍有许多可以做的事情,以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发展。其中重要的是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和眼压测量,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高度近视、有青光眼家族史、眼外伤手术史或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危险因素的人群,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浙医二院健康管理中心提供了相关的体检套餐,对此感兴趣的人们可以前往该院进行咨询。
当前,治疗青光眼主要有药物和手术两种方法。通常建议在药物能够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优先选择药物治疗;当药物治疗效 果不佳时,再考虑手术治疗。然而,总体来说,目前主流的治疗方法只能暂时缓解症状,无法根 治疾病。因此,预防和早期发现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未来
未来任务繁重而道路漫长。对于青光眼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我们仍面临着巨大的困难。青光眼研究的核心问题是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虽然在青光眼中视网膜视神经损害的病理生理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但是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了青光眼的发病?又有哪些因素促使了青光眼疾病的发展?临床医学如何适当地进行干预以阻止青光眼的发病,甚至逆转或修复已经受损的视功能?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需要几代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辛勤付出。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人类对青光眼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已经掌握了很多控制疾病发展的方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如同白内障一般,青光眼将不再是不可逆转的致盲眼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