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眼也分左右撇子:主视眼和非主视眼

人不但在用手方面有左撇子与右撇子之分,在用眼时,也分主视眼与非主视眼。主视眼就象右手一样主要负责观察,通常用的比较习惯,能够看得更自然一些。
当双眼注视同一物体时,两眼视野有相当一部分重叠,而当某些功能性眼疾发生在非主视眼上时,由于主视眼可以弥补掉一些视野缺损,不影响用眼习惯,人们常常就不会及时发现视觉障碍症状。
孙兴怀指出,每个月他都会接待几位因健康检查中发现单眼视力重受损,甚至失明的年轻患者。这些患者无一例外都是长时间坐在电脑前的大学生和白领。究竟为何这些受过高等教育、每日需要用眼的人群会如此“后知后觉”?孙兴怀对此进行了分析,主要原因在于眼病往往发生在非主视眼。此外,他在对人群“依从性”的调查中发现,学历越高的人群“依从性”反而越差。“高学历人士通常习惯依赖络来获取信息,常常对自己的症状进行误判,将眼睛的不适和视力模糊误认为是视觉疲劳,不仅不去医院检查,甚至会擅自购买眼药水来缓解症状。”孙兴怀建议,年轻人在闲暇时可以尝试用手遮住一只眼睛进行自我视力检查,一旦发现另一只眼睛看东西模糊或视野有缺失,应该及时就医,切勿拖延治疗时间。
根据相关研究,功能性眼病的出现在巨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视觉习惯的改变所导致的。“例如,计算机的普及引发了‘视觉终端综合症’。在过去,除了阅读书籍,人们很少进行近距离用眼,而如今,电视、电脑等电子设备的使用频率大幅增加,手机等各种电子产品也日益占据了人们的视线,这无疑延长了近距离用眼的时间。”因此,一方面,眨眼的频率下降会导致眼睛感到干涩;另一方面,眼睛只有在注视五米以外的物体时,眼内的肌肉才会放松。因此,若长时间进行近距离用眼,眼内肌肉将因持续收缩而导致视觉疲劳的产生。
“目前,数量庞大的机动车已经成为城市空气的大污染源,它在使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恶化的同时,也对人们眼睛表面的结膜产生刺激,致使眼表疾病的增多,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影响。 ”
孙兴怀指出,现代社会中,人们除了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这一视觉行为的变化外,外部环境因素也是导致结膜炎、干眼症等眼部疾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他提到,烟雾、紫外线、空气污染、高温、空调以及干燥的气候,都会刺激眼睛并加速泪液的蒸发,从而引发干眼症。此外,如今上海的高楼大厦林立,这些建筑物释放的气体虽然没有明显的气味,但日积月累对眼表的刺激也相当显著。
早在十多年前,眼耳鼻喉科医院与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展开合作,对新建大楼内白领的健康状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黏膜类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孙兴怀指出,这其中涉及多个因素:首先是化学物质的挥发气体,可能对眼睛表面造成刺激。其次是中央空调系统,它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在中央空调长时间运作的环境中,室内湿度通常偏低,导致空气干燥。而干燥的环境会对眼睛表面造成刺激,容易引发干眼症。此外,如果中央空调长时间未进行清洁,内部会积聚尘螨和微生物,这些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眼部健康,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会出现不适的症状。”
此外,人体内部的环境同样可能引发某些眼部疾病。孙兴怀提到,目前许多年轻人生活作息不规律,常常熬夜至凌晨两、三点,导致体内激素失衡,进而容易引发干眼症。他建议,尽量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建议每工作1小时休息10分钟,可以向远处眺望,以便进行眼部放松。孙兴怀特别指出,眼疲劳看似只是一个症状,但实际上是一个警示信号。“就像身体疲劳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使人更易生病,眼睛的疲劳同样会引发一些眼部疾病的发生。这是因为疲劳是生物保护机制的一种表现,身体感到疲惫时需要休息,如果继续强撑,时间久了必然会出现问题。”
据介绍,青光眼是仅次于白内障的所有地区第二位致盲因素,它是一种由于眼压超过视神经所能耐受的程度从而引起视神经损伤、视功能受损的致盲性眼病。在我国,青光眼发病率在2%左右,其中,22.7%的患者双眼致盲,换而言之,每5个青光眼病人中,就有一个双目失明。
在过去,青光眼被认为是由于眼压过高引起的,因此医生在处理青光眼时主要关注降低眼压。然而,这种做法导致了一个问题:尽管患者的眼压恢复到了正常水平,但他们的视力却并未得到改善,许多患者因“致盲”而对青光眼的治疗结果感到失望。那么,是否真的没有办法来治疗致盲性青光眼呢?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孙兴怀教丨授的研究团队经过反复探索,发现要想改善患者的视力,不一定非得改变已经受损的视神经。通过调整视觉认知功能,青光眼患者的视力也能够得到提升。

“以往,眼科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眼球及其后方的视神经上,而如今我们的研究领域已经拓展到了大脑皮层。”孙兴怀指出,青光眼的主要症状是中心视野的缺失,但导致患者视力无法改善的根本原因在于周边视膜细胞的稀疏,无法形成清晰的辨别能力。“就像植物的根系通常是向下生长,如果旁边添加了养分,就会改变根系的生长方向,根会朝着养分的方向延伸。同样,患者原本是通过眼球的中心来观察事物,但在青光眼导致中心视野受损后,可以利用周边残存的视野进行训练,从而使其适应从眼球的边缘进行视觉感知,合理的训练能够重新启动大脑中的视觉细胞。”孙兴怀补充道。
据报道,这一技术已取得显著成效。该实验已在多位患者身上应用,并且年轻患者的结果更为显著。“一位来自杭州盲校的年轻人经过视觉功能训练后,视力从0.04提升至0.12,视力残疾等级也从四级盲转变为低视力,这一变化十分显著,也为其他青光眼患者带来了希望。”孙兴怀初步估算,在曾被认为无法改善视觉功能的青光眼患者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可能会获得视力提升。据悉,该方法还有潜力用于改善因黄斑变性、黄斑出血和高度近视等病症引起的低视力和失明。“当然,功能性眼病的临床治疗与传统致盲性疾病有所不同,除了手术和药物治疗,还需结合日常的视觉功能训练。”孙兴怀如是说。
科技在进步,相应的医学也在不断进步,很多新功能、新发现不断发掘出来。发现人眼睛有所有撇子之分就是其中之一。
